【紀路臺灣】2024 年 3 月 25 日,根據瑞典哥德堡大學「多元民主中心 V-Dem」釋出的最新資料,在「遭受外國假資訊攻擊」方面,臺灣再度以 0.092 分成為全球遭受境外攻擊最嚴重的國家,臺灣已經是連續第 11 年蟬聯榜首,中國則是在「輸出假訊息的國家」排行榜上升到全球第 4,香港上升至全球第 13。
瑞典哥德堡大學「多元民主中心」(Varieties of Democracy Institute, V-Dem)3 月 7 日發佈「2024 民主報告」(Democracy Report 2024),臺灣以「自由民主指數」(LDI)0.72 分在全球 179 個國家當中排名第 31,自由民主的程度在亞洲僅次於排名第 30 的日本(0.73),韓國以 0.60 排名第 47、新加坡 0.33 排名第 94、香港 0.12 排名第 134、中國 0.04 排名第 172 名。
但在 V-Dem 釋出的「數位社會」(Digital Society Project)資料,關於各國「遭受外國假資訊攻擊」程度,臺灣以 0.092 分再度被標為「Extremely often」,連續第 11 年位居全球第一嚴重的國家,第 2 名拉脫維亞(0.271)、第 3 名巴勒斯坦 / 加薩(0.449)、第 4 名伊朗(0.627)、第 5 名蒙特內哥羅(0.685)。
「遭受外國假資訊攻擊」程度是根據全球相關領域的 4000 多位各國專家、學者回答的問卷所做的分析,每個國家的專家不能評分自己的母國,而是評比其他鄰近國家關於「外國政府及其代理人,有多頻繁透過社群媒體來傳播誤導的觀點或錯誤的資訊,以試圖影響這個國家的國內政治?」指標分數介於 0-4 之間,分數越低表示越嚴重。
在輸出假訊息的國家方面,中國在「對外傳播假訊息的國家」名單從第 6 位上升至第 4 位,前三名依序為尼加拉瓜、北韓、委內瑞拉。參與 V-Dem 研究的成大政治系副教授王奕婷分析指出,香港近年也成為對外散布假訊息的來源,已上升到第 13 名,與中國越來越趨同,特別是自 2018 年中國開始加強對香港的控制以來;俄羅斯第 9 名,已連續兩年進到前十名,對照受害國方面,拉脫維亞、白俄羅斯、巴勒斯坦、以色列也都是假訊息受害國,應與烏俄戰爭、以巴衝突有關。
假訊息不只是「假」訊息
2024 年 1 月,臺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舉辦「媒體 X 國防:新聞自由 vs 全民國防 認知作戰下該有什麼媒體素養?」邀請黑熊學院院長沈伯洋詳解中共認知作戰。
沈伯洋表示,談到「輿論戰」或「認知作戰」,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假消息」,但其實中國對臺灣進行的「輿論戰」,百分之八十都跟「真假」無關,反而更多是「編造視角的敘事攻擊」。
例如中國透過許多臺灣的里長散播「與中國簽訂和平協議,我們的 100 萬臺幣就變成 100 萬人民幣」,但此訊息之「真假」根本無從確認起,若政府出面闢謠,反而正中下懷,大眾媒體跟進報導擴散,誤導大眾「簽和平協議可能有好處」的印象。
無法以「真假」來討論的還包括例如「蔡英文跟臺獨走很近」,但所謂「走很近或不是太近」要如何定義?或是「政府給巴拉圭一堆錢蓋豪宅」,但到底怎樣算「豪宅」、多少錢算是「一堆錢」?這些都是典型的「敘事攻擊」,也可以說是「陰謀論」。
那麼「假消息」什麼時候登場?等到前面的敘事鋪陳夠了、陰謀論先打底了,才會丟假消息,否則不會引發漣漪。例如中國在臉書上曾大舉動用上萬個帳號渲染「臺灣空氣汙染嚴重」,看似單純的環保議題,卻在醞釀幾個月之後,最後加上一句:「臺灣空汙那麼嚴重,就是因為政府都沒在做事!」但等到此時才出來闢謠說政府持續有在做什麼,已經難以扭轉認知了,因為「臺灣空氣汙染嚴重」已經透過多種方式被炒很久成為既定印象,最後「政府都沒在做事!」就是他們要引發的漣漪。
相對於「敘事鋪陳」和「陰謀論」需要大量帳號和頻道來炒作,放「假消息」則相對簡單很多,一個典型的流程是,先在 Twitter 發假資料,然後用 PTT 帳號轉貼,記者再去抄、寫成報導後,就可以進入政論節目討論,「5 個人(步驟)就可以完成一套攻擊。」
沈伯洋表示,要在「陰謀論」的階段去阻擋認知作戰非常困難,在防守方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只能選殺傷力強的來擋,而殺傷力的強弱要如何判斷?首先要看有沒有經過鋪陳,再來要看目標受眾是誰,由於中國對臺灣的主要目標是「青年族群」和一般認知的「中間選民」,以這兩個族群為對象的訊息必定比較危險。
沈伯洋指出,中國的統戰策略,就是要去影響那些「在中間的,沒有特定立場的人,跟你立場相同的人是不用統戰的,立場跟你完全不同的人,你也不需要去統戰他。」也就是說,「對政治冷漠」的族群就是中國的主要目標,其中年輕族群更是重中之重,主打的思想說穿了就是:「你可以不喜歡中國,但美國和日本也不是什麼好東西!」
認知戰形式不斷進化
沈伯洋指出,中國在臺灣帶風向最早從 1949 年就開始,當時靠的是地方上的統戰,由在地人散播謠言直到現在,認知作戰絕非如有心人士所說「只有網軍」;2000 年之後,中國認為要影響臺灣輿論,必須要掌握媒體,於是開始大量投資臺灣媒體,在 2008 年旺旺併購三中事件達到高峰。
之後,中國感到統一臺灣在望,接連推動 ECFA、兩岸服貿協議,但 2014 年爆發了太陽花運動,讓中國赫然發現臺灣年輕人根本就不看傳統媒體!此後,輿論戰開始大量利用「網路論壇」,再慢慢移往「內容農場」和「臉書粉專」,然後到現在臉書已經逐漸不是重點,因為中國的內容農場會被臉書阻擋,於是他們又另闢蹊徑,用 AI 唸文章,插入圖卡變成影片後上傳到 YouTube,再把連結分享到臉書,然後是 YouTube 也感到中國的大量操作問題嚴重,進而移除了一萬多個中國生成的頻道。
接著,中國一方面回頭去使用論壇跟傳統媒體操作輿論,而需要大量帳號跟頻道炒作的陰謀論,則放到中國自己的主場 TikTok 來做,另外就是引導臺灣的 YouTuber、直播主去散播對中國有利的言論,怎麼做呢?用抖內(donate),只要是在直播裡罵美國、稱讚中國的,一律斗內,以 YouTube 來說,總計言論偏藍與偏紅的抖內金額是偏綠的五到六倍。
如何反制認知戰?
面對中國全方位的攻勢,臺灣該如何防衛?一般人民能夠做什麼?
沈伯洋舉烏俄戰爭做例子,他說,烏克蘭政府在開戰的第一週,就公布了七件公民可以做的事包括:捐款給國軍、參加志工、加入國土防衛軍、在網路上作戰、協助闢謠、回報武器資訊、工作繳稅。
其中「在網路上作戰」是什麼意思?簡單說就是「抗戰敘事」。烏克蘭面臨的情況與臺灣非常相似,當時俄羅斯拍了一些烏克蘭人想要投降的影片,意圖帶動輿論向俄羅斯投降,實際上有沒有烏克蘭人想要投降?有,所以這不是假消息,你不能用闢謠的方式說這是謠言,但你可以採訪那些不願意投降的人的故事,把它壓過去,烏克蘭開了一個共同部落格,讓人民可以上去寫自己願意奮戰的理由,並且用 AI 將文章自動轉譯成 26 國語言,方便各國記者報導,這導致了俄羅斯的輿論戰失敗,「這是一個敘事的戰爭、故事的戰爭。」
另外,對於徹頭徹尾的「假訊息」可以用闢謠的方式處裡,而在假消息太多,無法一一澄清的情況下,可以選擇「放正確的消息」,例如在疫情時期謠言滿天飛,指揮中心固定召開記者會就是一個例子。
而對於「跟中國簽和平協議賺大錢」這類敘事,可以揭露網軍的手法,也可以用正面敘事對決,例如告訴大眾「上一個跟中國簽和平協議的是西藏」,就請他們解釋看看西藏人現在過得有多好,看他們要怎麼美化起?
當然中國也會「反反制」,例如把闢謠團體的公信力全部破壞掉,臺灣的闢謠團體不多,用烏泥戰術是他們很方便的選項,因此理想上,最好能讓查核資訊的能力去中心化,廣泛分佈在各個社區。
被害者與同路人不一樣
沈伯洋說,許多人認為,要阻擋輿論戰只能用嚴格的網路管控並限制言論自由,「但我覺得會去相信中國的陰謀論的人,對我來說是某種程度的被害者」。
對於相信陰謀論的人,要解決的是他心裡的「不信任」,例如有人以陰謀論批判政府搜集個資,回應時可以先同理他關心資訊安全的意識,再指出應設立委員會並確保資料定期被刪除等等。也就是說,產出陰謀論,與相信陰謀論的人,應該分別看待。
對於受害者,我們該想的是如何幫助他「不要被害」,只要稍微轉變觀念,就不容易走上侵害人權的道路,「把相信中國論述的人當作中共同路人,這其實非常危險」,如果觀點歪曲,就沒辦法好好討論,我們需要去考慮被害者的樣貌,才有辦法在民主制度下,用合適的態度訂定相關的法律。
應對戰爭 需要「敵我意識」
沈伯洋表示,他在揭露網軍操作時有人會說:「就算是中國網軍又怎樣?美國也有網軍、日本也有網軍,我自己會做判斷!」他說:「當有人跟我講這句話的時候,我就知道這是典型的被害者。為什麼?因為他認為中國跟其他國家沒有兩樣,每個國家都在散播假消息,所以你跟他說中國很會做假消息打輿論戰,他沒感覺,當他沒感覺,你再怎麼揭露都沒有用。」
沈伯洋指出,「輿論」跟「輿論戰」不一樣,「輿論戰」是「國與國」之間的事,中國以大筆資金在臺灣帶風向,並帶有目的,就是戰爭的一部分。
他說,傳統上來說人們把戰爭爆發前當作「平時」,戰爭爆發後視為「戰時」,但現代戰爭沒辦法用這種一刀切的方式來看,因為在和平跟戰爭之間,還有很多「灰色地帶」作戰,俄羅斯的「第六代戰爭理論」就說:「要盡可能模糊戰爭與和平的界線,並且在整體戰爭的資源配置中,陸海空軍只佔 20%。」
中國對臺灣的「法律戰」、「心理戰」、「輿論戰」都是「灰色地帶」作戰,都是戰爭的一部分,駭客攻擊、宗教交流、建立經濟依賴、訂定法律框架等,都是中國對臺灣正在進行中的作戰方式。
但是,國與國之間本來就會有經濟與文化的交流,國與國之間也會將經濟依賴當作外交籌碼,是否視為作戰?就取決於是否有「惡意」(bad intention),如果民眾對於中國的意圖缺乏了解,就會很難解釋惡在何處,這是現代所有面臨灰色地帶戰爭的國家都會遭遇的問題:證明惡意的存在。「這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容易」,「即使中國對我們的目的與意圖是昭然若揭」。
守護國家 在我們還來得及的時候
對於敵我意識的建立,沈伯洋在訪問烏克蘭時向相關人士取經:「烏克蘭也有比較親俄羅斯的人,你們怎麼讓他們知道守護國家的重要?」對方說,烏克蘭以前確實有這樣的問題,但在 2014 年俄羅斯佔領克里米亞之後就不存在了,「當你都已經失去自己的國土,還有一群人在跟你說那不是敵人,這言論自然沒有市場。」
他去立陶宛訪問,也問民防組織一樣的問題,他們說「立陶宛滅國以後,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立陶宛曾遭蘇聯佔領,到 1990 年才復國)。
沈伯洋說他也向幾位歷史學家請教:歷史上有沒有完全沒經歷過重大事件,人民就團結在一起的?有沒有?答案是沒有。
沈伯洋說,臺灣明明 2014 年也有一個革命—太陽花運動,「我們從 2014 年累積的社會能量,是有機會導向一個凝聚的共同體,但是為什麼沒有發生?留待給各位做歷史研究。」
「俄羅斯最後悔的事情就是,他在 2014 年拿下克里米亞之後,沒有繼續往下打 。他給烏克蘭六、七年的時間建立了敵我意識」「而中國一定不會犯這樣的錯。」
資料來源:
▍Digital Society Project—Foreign Government Dissemination of False Information
▍Digital Society Project—Expert Survey Data
▍報導者—對抗假訊息,就是維繫民主的關鍵所在──專訪V-Dem創辦人林德伯格
▍菜市場政治學—台灣「接收境外假資訊」嚴重程度被專家評為世界第一+V-Dem資料庫簡介
▍RSF—RSF Report: “China’s Pursuit of a New World Media Order”
紀路編輯 / 王子嘉
延伸紀路—
【紀路】 美國前白宮國安顧問波頓訪臺:臺灣越融入集體防衛越安全
【紀路】麻生太郎訪臺:臺灣是日本極其重要、不可或缺的夥伴與朋友
【紀路】立陶宛國會議長希米利特在立法院發表「超越國界:民主合作的活力」演說
【紀路】捷克眾議院議長艾達莫娃立法院發表演說:我們與你們同在
【紀路】《臺灣:受威脅的民主紀實》入圍維蘇亞洲國際影展紀錄片競賽
最新收錄—
- 【時間軸】2025 年 3 月臺灣與國際重要新聞摘要(下)
- 2025 全英羽球公開賽 李佳豪勇奪男單亞軍
- 2025 ITF 巡迴賽索拉里諾站 TERRANOVA CUP 葛藍喬安娜摘本季第 3 冠
- 總統賴清德召開國安高層會議:中國是臺灣境外敵對勢力(致詞、答問全文)
- 2025 法國奧爾良羽球大師賽 林俊易奪男單亞軍
❤️每月贊助紀路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