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天體
2022年5月12日,中研院天文所參與的「事件視界望遠鏡計畫」解析出2萬7000光年外,位於銀河系中心的人馬座A星(Sgr A*)黑洞影像,成為人類證實此黑洞存在的直接觀測證據。Sgr A* 半徑只有太陽的17倍,質量卻是太陽的400萬倍,環繞Sgr A* 轉動的恆星速度可以達到每秒7000公里。
人類拍到的第二個黑洞影像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ASIAA)參與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 EHT)國際合作計畫,在5月12日公布了銀河系中心的黑洞影像,此黑洞又稱為人馬座A星(Sgr A*),是繼2019 年EHT發布人類史上第一張黑洞影像M87*之後,人類目光所及的第二個黑洞影像。
過去只能稱為超大質量緻密天體
中研院指出,過去十多年來,科學家觀測到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天體(supermassive compact object),將其命名為人馬座A星(簡稱Sgr A*)。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根策爾(Reinhard Genzel)、吉茲(Andrea Ghez)長期追蹤研究銀河系中心恆星軌道運動,間接證實人馬座A星就是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因而獲獎。
美國、加拿大、歐洲、台灣跨國合作
「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 EHT)」國際合作計畫透過全球8座電波望遠鏡連線,形成一個跟地球一樣大的虛擬望遠鏡,再將收集到的龐大觀測訊號,透過世界各地的超級電腦運算,包含美國、加拿大、歐洲以及台灣,打造一個前所未有的黑洞模擬資料庫,與觀測結果作比對。
以影像證實銀河系中心超大黑洞的存在
經過多次模擬、調校,費時5年才得以成像,讓世人真正看到這個「潛伏在銀河系中心的巨獸」 ,成為證實銀河系中心黑洞存在的第一個直接觀測證據,也是人類看到的第二個黑洞。
兩次天文重大發現台灣皆深度參與
廖俊智院長表示,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ASIAA)作為EHT計畫主要成員,支援本次觀測其中3座望遠鏡的建造與運作,以及影像校正與成像。繼EHT於2019年發布首張黑洞影像後,台灣團隊再次扮演關鍵推手,展現全球頂尖的天文觀測實力。
中研院天文所研究團隊(依英文姓氏排列):
Keiichi Asada 淺田圭一(副研究員)
Geoffrey Bower 包傑夫(資深研究天文學家)
Ming-Tang Chen 陳明堂(研究員)
Britton Harold Jeter 紀柏特(博士後研究)
Paul T.P. Ho 賀曾樸(通信研究員暨中研院院士)
Chih-Wei (Locutus) Huang 黃智威(GLT/VLBI 支援科學家)
Jun Yi (Kevin) Koay 郭駿毅(GLT/VLBI 支援天文學家)
Patrick M. Koch 高培邁(研究員)
Wen-Ping Lo 羅文斌(博士生)
Satoki Matsushita 松下聰樹(研究員)
Jongho Park 朴鍾浩(博士後研究)
Ue-Li Pen 彭威禮(所長暨特聘研究員)
Cristina Romero-Canizales 羅夢柔(博士後研究)
參與EHT計畫的中研院天文所訪問學者:
Makoto Inoue 井上允 (日本國立天文臺)
Shoko Koyama 小山翔子 (新潟大學)
Cheng-Yu Kuo 郭政育 (中山大學)
Masanori Nakamura 中村雅德 (八戸工業高等専門学校)
Hung-Yi Pu 卜宏毅 (臺灣師範大學)
資料來源
▍再揭黑洞之謎!中研院參與EHT國際合作計畫 公布銀河系中心黑洞首張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