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7日,清華大學發佈消息,由邱鴻霖副教授與李匡悌教授率領的清華考古隊在「鵝鑾鼻第一遺址」有重大發現,出土的大量貝器、貝料以及相關工具顯示這裡是目前發現到的太平洋島嶼最古老、面積最大的貝器加工場遺址,估距今4000年前。
「鵝鑾鼻第一遺址」位於鵝鑾鼻管理中心周邊地底3至5公尺,源自2017年時墾丁鵝鑾鼻公園進行老舊賣店改建工程,意外發現古代石棺、貝塚、灰坑與大量的考古遺物,墾管處依文資法規定停工,委託清華大學考古團隊進行搶救考古發掘,挖出極具考古研究價值的文物。
清大副教授邱鴻霖研究團隊在調查報告指出,鵝鑾鼻第一遺址有密集人群活動的時間,依定年結果落在距今4200至3800年間,墓葬出土51具,10具有使用石板、珊瑚礁葬具,可更了解史前人類的埋葬形式、文化習俗,對人體的體質特徵也可進一步研究。
考古團隊還發現大量的貝器及貝料,包含貝器的成品、半成品、胚料、加工過程廢料與相關的工具,因數量龐大,可能是一座貝器加工場,證實史前的鵝鑾鼻人具有一套獨特的貝器工藝技術。
調查報告指出,出土的文物還包括各類型玉器、靴型石刀、貝符、貝製鯊魚牙飾、骨角漁獵工具等,極具研究和展示教育價值。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邱鴻霖副教授向中央社記者指出,如此大量的貝器為台灣首見,型態與太平洋島嶼發掘到的貝器相似,且年代古早,對台灣史前時代的海外互動證據上具有重要意義,有待進一步研究比較。
照片與新聞來源:
國立清華大學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中央社-搶救鵝鑾鼻遺址1 / 穿越台灣4000年 國境之南考古揭密[影]
(編輯:王子嘉)
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