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路臺灣】2024 年 11 月 6 日,幾乎只要中國出現財政問題被熱議,心向中國的臺灣協力者就會跳出來說:「臺灣也好不到哪裡去!」「你看國債鐘負債,平均每人負債二十多萬!」真的嗎?臺灣財政真的很差、負債真的很大嗎?根據 IMF 最新資料,日本政府債務占 GDP 比重 251%、新加坡 175%、中國 90%、韓國 52%,臺灣多少? 26%。臺灣近年在財政紀律方面是國際優等生,惠譽國際評級自 2021 年起將臺灣 IDR 從 AA- 上調至 AA,今年 8 月發布的最新評級,繼續給出「臺灣強勁的外部融資、審慎的財政管理、高度的政府治理、具競爭力的經商環境」等理由,確認維持臺灣長期主權信用評等為「AA」,展望「穩定」。
只要中國出問題 臺灣就不能沒有問題
最近又有中國的財政問題在中國被熱議,2024 年 10 月 18 日,中國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黨委常委李建軍,在北京金融街論壇年會演說提及「中國的債務規模到底有多大?」李建軍指出:中央國債約 30 兆,地方債務合法的部分 42.23 兆,城投債、隱形債約 57.16 兆,加起來 129.39 兆人民幣(約 580 兆台幣);也就是說,中國整體負債,相較 2023 年中國 126 兆人民幣的 GDP,占比高達 102%,遠高於 60% 的國際警戒線。
這是中國首次有半官方單位明確講出城投債、隱形債至少 57 兆人民幣。在此之前,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到底規模有多大,中國官方從來沒披露過半點數字。
明面上,則是周邊的示警不斷,包括國際評級機構惠譽(Fitch Ratings)今年 4 月將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理由是中國經濟在向新增長模式轉變過程中面臨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公共財政出現風險;2023 年 12 月,國際評級機構穆迪(Moody’s)也進行了類似的下調。
根據中國官方資料,今年前 3 季,中國地方政府發行債券籌募資金,借新債還舊債,債券支付利息首度破兆,合計達 1.04 兆人民幣(4.65 兆台幣)。
對臺資訊戰兼維穩中國內部
好在中國的債務,就是中國的債務,不管是 57 兆人民幣或更多,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我們不用替他們擔心。
而且中共中央如果真要解決,大可印錢去還那些債,不怕惡性通膨、人民幣大幅貶值的話。
但問題是,心向中國的在臺協力者不這麼想。
他們總是在中國出問題時,貶低臺灣、做出新聞,好讓中國轉載臺灣新聞給中國網民看:「你看!臺灣政府更糟,可見我們中國共產黨好多了!統治中國還是有正當性的!」
一個幫忙中共「維穩」的作用。(但也僅限於「紙包不住火」的議題,大多數「敏感」的議題中共一開始就會控制輿論、掐滅火苗)
所以,我們時不時就會看見有臺灣媒體、在臺協力者沒頭沒腦的跳出來說:「臺灣政府負債嚴重!」「臺灣也有隱形債務!」「臺灣物價也很高!」「臺灣貧富不均!」「臺灣民不聊生!痛苦指數破表!」
對於不熟悉中國網路議題的臺灣人來說,真的會覺得莫名其妙。明明政府就闢謠了無數次,近年每年稅收都超出預期,歲入歲出都有賸餘,每年都還了上千億的債,怎麼還會有人做這種新聞?怎麼還會有立委用力在那邊咆哮?
而其中,很常被拿出來作為抨擊素材的,就是財政部國庫署「國債鐘」資料,「你看!政府的國債鐘顯示平均每人要負擔二十幾萬的國債,創新高!」「政府不負責任!大肆舉債、債留子孫」云云。
美國「國債鐘」的發明 :投資地產、別買國債
確實中華民國財政部國庫署有一個「國債鐘」網頁,真的有,不是假訊息。
我們先來看維基百科關於「國債鐘」的由來:「國債鐘(National Debt Clock)最早是由美國紐約的地產開發商賽梅爾 · 杜斯特(Seymour Durst)發明與贊助,並且在 1989 年設置。1995 年,國債鐘的創始人賽梅爾逝世,其子道格拉斯負責的杜斯特地產公司(Durst Organization),負起了經營國債鐘的責任」「道格拉斯說,我們是一個家族企業,家族企業的特點就是我們總是牽掛著下一個世代。我們不希望下一個世代因為國債顛躓而行。他表示國債鐘代表一個不分黨派的要務,並且表示這個計畫的動機是為了維持世代間公平」。
美國國債鐘網頁最新顯示:「美國政府的債務,除以美國 3.37 億人口,平均讓每個美國公民負債 10 萬 6540 美元」,約合台幣 342 萬。
而當初美國地產商人這樣一個「簡單的除法」,引起中華民國財政部的仿效,自 2010 年 12 月起,建立了一個「國債鐘」網頁,從一開始的每月更新一次,到現在已經是每週更新一次,但效法的是國債鐘的「簡單結論」,並沒有要讓國人了解太多的意思。
以 2024 年 10 月第 4 週為例,它的全文是這樣寫的:「截至 113 年 10 月 25 日(週五) 中央政府債務未償餘額:1 年以上 58,780(億元) 短期 300(億元)合計 59,080(億元)平均每人負擔債務:25.2(萬元)」,全文兩行講完,沒有其他解釋,沒有其他資料。
發布這樣「簡單結論」的資訊,結果只會有一個,就是債務增加、甚至有債務就是「惡」,只有數字歸零才是「好」,平均每人負債 24 萬,比上週平均每人負債 25 萬,少了 1 萬會覺得很棒、安心多了嗎?不會。
歸零、有賺才是好吧,少那一兩萬有什麼用,對嗎?
類似如此簡單結論的「鐘」,更有名的是 1947 年被設立的「末日之鐘」,示警全世界不受限制的科學技術,尤其是核彈的發展對人類的威脅,它以鐘的形式標示人類距離象徵世界毀滅的「午夜零點」有多近,目前最新的估計是,人類離自作孽的世界末日「只剩 90 秒」。
如果下個月「末日之鐘」說離末日還有 180 秒呢?多了 1 倍的時間,大家會覺得好棒棒、安心好多嗎?
恐怕還是不會。(如果要有一個期限的話,我希望是一萬年)
「國債鐘」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事實上,政府公開資料非常好、值得鼓勵,臺灣政府對於舉債、還債、人口數也一直都做到公開透明。
問題在於財政部「國債鐘」這個公告的格式萬年不變而且過於「簡單」,在如今民主政府資料公開透明,以及媒體上、社群平臺上各種分析評論,資訊爆炸的年代,特意做一個「幫你用數字除以數字得出答案」的算數網站,早已不合時宜。
財政部的「國債鐘」不僅沒頭沒尾,從不解釋為何增加、為何減少,借款利率是多少,相對於其他國家的狀況如何,現在國際經濟局勢走到了什麼趨勢。
尤其結尾更是莫名其妙,政府預算跟舉債竟然可以「平均」到每位國人頭上,好似每個人除了要還家裡的房貸、要繳稅之外,還要額外去還政府為公共建設所做的舉債。
而這竟然是一國政府的財政部門每週特意公開的資訊,不是某位民間地產商人為搏眼球所做的網頁。
最根本的邏輯錯誤,是到底為什麼,可以把個人貸款、擔心欠錢的邏輯,等同於公司向銀行貸款、發行股票的財務操作,或是政府舉債、發行債券、建設國家的財政管理?
在現代的經商、金融環境下,幾乎所有的公司都向銀行貸款,特別是營運良好、獲利能力佳的公司,可以跟銀行借出更多錢,以充實、佈局、較競爭對手擁有更多實力,去賺取更多利潤。
例如,一家公司為了買新的設備、週轉金、投資等等原因,同時因為被銀行認為信用良好、有還款能力,幾十年來短期、長期陸續向銀行貸款了 5000 萬,這家公司的財務部門可以據此每週公告:「公司債鐘顯示:全公司 50 位員工平均每位負擔債務 100 萬、創新高!」可以這樣嗎?不能。即便是這樣的角度切入開頭,也不能用這樣的結論結尾,太無厘頭了。
即使是臺灣最會賺錢的公司台積電,2023 年稅後淨利高達 8384 億元,它的負債佔資產比例也有 37.04%;鴻海 2023 年稅後淨利 1420 億元,負債佔資產比例也達 57.2%。
但從來沒有人質疑說,這樣等同「平均每位股東、每位員工負債了幾百萬!」
「不不不!台積電你不能借這麼多錢」,這大概只有台積電的競爭對手才會如此跳腳。
但我們的財政部,就是持續每週都發布這樣沒頭沒腦、好似等同於個人借款、邏輯錯誤不知所云的「除法」。
事實是,公司、國家要借錢舉債,以建設、以佈局、以投資,是因爲公司、國家要前進,不能原地踏步,守成就是被別的公司、別的國家超前。
所謂「審慎的財政管理」看的是規劃、是借款是否合理正當,以及必須還得出來維持信用,最好還取得相對低的利率,然後這個負債相比你國家的經濟量體、稅收的狀況,不能讓國際投資人對你們國家產生前景堪憂的疑慮。
不是恐嚇把政府債務平均到等於每個人負債多少,這世界上沒有一個機構是這樣評估國家債務的。
2024 年各國政府債務比
那麼,國家債務要怎麼評估?國際間最簡單的評估方式,就是一國政府累計未還的債務,不管是幾年期、不管利率,以總額去除以你這個國家的經濟量體,也就是國內生產毛額 GDP;不是人多就好,也不是人少就不好,而是你的借款負債,是跟你每年的經濟狀況與規模有關,因為這多少說明了你這個國家的稅收與還款能力。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 IMF 最新資料,2024 年各國政府負債占 GDP 比重(General government gross debt / Percent of GDP):
- 日本|251.2%
- 新加坡|175.2%
- 美國|121%
- 法國|112.3%
- 中國|90.1%
- 芬蘭|81.4%
- 德國|62.7%
- 南韓|52.9%
- 紐西蘭|47.2%
- 荷蘭|44.3%
- 挪威|42.7%
- 瑞典|36.4%
- 丹麥|28.2%
- 臺灣|26.4%
臺灣歷年中央政府債務還本
國債國還,跟「國債鐘」一樣來自財政部的資料,臺灣政府 114 年度編列債務還本 1415 億元創編列新高,2010 年至 2023 年,臺灣政府每年實際債務還本如下:
- 2010年 650 億元
- 2011年 660 億元
- 2012年 940 億元
- 2013年 770 億元
- 2014年 640 億元
- 2015年 660 億元
- 2016年 730 億元
- 2017年 743 億元
- 2018年 792 億元
- 2019年 885 億元
- 2020年 850 億元
- 2021年 1200 億元
- 2022年 1500 億元
- 2023年 1260 億元
最後要說,臺灣有臺灣的問題,中國有中國的問題,如果每次中國有任何問題,都要說臺灣也有問題,那我們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被浪費在不需要關注的議題上。在這資訊爆炸多、資訊戰源源不絕的時代,希望整理這樣一篇闢謠文,可以幫助大家應對很多次無謂的爭執、沒有必要的咆哮。
最後再幫每週發布「國債鐘」的財政部澄清一次,「我國財政管理備受國際信評機構肯定,惠譽、穆迪及標準普爾三大國際信用評等機構分別給予我國 AA、Aa3 及 AA+ 之信用評等佳績,肯定我國穩健財政管理,以及具備因應突發衝擊之財政緩衝能力。未來財政部亦將賡續維持政府財政健全,蓄積財政韌性。」
資料來源:
▍IMF—General government gross debt
▍財政部國庫署—未來或有給付責任尚非政府債務,我國財政管理穩健
▍財政部國庫署—114年度總預算案審視經濟成長情形,秉「量入為出」原則編列,嚴守財政紀律;報載國家負債20兆元與事實不符
▍自由財經—捅破警戒線!中國政府債務近600兆 負債率超過100%
紀路編輯 / 王子嘉
延伸紀路—
【紀路】《富比世》2024 全球前 20 大富裕國家 臺灣排名第 14
【紀路】臺灣對外淨資產1.73兆美元創歷史新高 全球第5大淨債權國
【紀路】中央政府總決算連續 7 年賸餘 近 8 年債務還本 7960 億元
【紀路】惠譽信評維持臺灣長期主權信用評等為「AA」展望「穩定」(2024 年 8 月)
【紀路】2024上半年臺灣外匯存底創新高、外資淨匯入創新高、外資持有臺幣資產創新高
【紀路】臺灣—全球第 12 大黃金儲備國、第 12 大美債持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