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路臺灣】2024 年 7 月 9 日,前中研院院長、1986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接受專訪表示,「碳排放」關乎人類滅絕、氣候災害,稱臺灣減碳成績是「全球後段班」,政府應反省減碳策略、延後「非核家園」時程,「雖然核電有缺點,但核能帶來的災害,跟全人類滅絕是絕對不能相比!」李遠哲博士所言是真的嗎?臺灣減碳真的是全球後段班嗎?根據歐盟聯合研究中心(JRC)2023 年公布的「全球各國溫室氣體排放」報告,2022 年全球碳排放 538 億噸創新高、年增 1.37%,臺灣碳排放 3 億噸、年減 3.78%,碳排放僅佔全球的 0.57%。
李遠哲博士接受賴清德總統邀請,將擔任「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顧問,他接受專訪表示,政府要把「人類」帶到哪個境界?「碳排放」關乎人類滅絕、氣候災害,「如果大家瞭解的話,就知道人類社會沒有多大選擇,減碳要到位!不然我們會跟恐龍一樣滅絕!」他說他贊同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對核能的論述,指臺灣在全球減碳成績是「後段班」,「全球暖化很嚴重,溫度只要上升 1.5 度,地球就不適人類居住」「雖然核電有缺點,但核能帶來的災害,跟全人類滅絕是絕對不能相比!」「如何設立跟運用核電廠,我覺得這樣的大方向是對的」,他呼籲民主進步黨政府應反省減碳策略,「非核家園」時程應該要往後延,「我有經驗、責任可以告訴大家」「現在需要用核能,還要有新核能!」
李遠哲博士的論述試圖將「臺灣不用核能」與「全球暖化、人類滅絕」這頂大帽子連結在一起,如此一來「核能可能帶來的災害」好似可以不用考慮,畢竟地震造成的核災害及核廢料影響的只有臺灣人民,比不上「全人類」的福祉。
臺灣碳排放佔全球不到百分之一
先不論臺灣跟其他國家相比有沒有條件使用核能,我們先問一個最根本的問題,臺灣每年的碳排放到底是多少?臺灣每年對「全球暖化、人類滅絕」的「貢獻」到底有多大?
根據歐盟 EDGAR 全球大氣研究碳排放資料庫在 2023 年 9 月 8 日公布的最新資料,歐盟聯合研究中心(JRC)「2023 全球各國溫室氣體排放報告」(GHG EMISSIONS OF ALL WORLD COUNTRIES 2023)指出,2022 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歷史新高的 538 億噸(53.8 Gt CO2eq),較 2021 年增加了 1.37%。
2022 年溫室氣體排放第一大國是中國,排放 156 億 8462 萬噸二氧化碳、佔全球 29.15%;第二大國為美國,排放 60 億 1744 萬噸、佔全球 11.18%;第三大國印度,排放 39 億 4326 萬噸、佔全球 7.32%;第四大國俄羅斯,排放 25 億 7979 萬噸、佔全球 4.79%;第五大國巴西,排放 13 億 1049 萬噸、佔全球 2.43%。
全球五大排放國當中,中國、美國、印度的排放量在 2022 年有所增加,其中以印度年增 5% 增幅最大,俄羅斯則下降 2.4%。
2022 年各國溫室氣體排放 / 全球佔比:
- 中國 15684627 千噸 29.15%
- 美國 6017443 千噸 11.18%
- 印度 3943265 千噸 7.32%
- 俄羅斯 2579798 千噸 4.79%
- 巴西 1310499 千噸 2.43%
- 日本 1182770 千噸 2.19%
- 韓國 725744 千噸 1.34%
- 臺灣 307682 千噸 0.57%
- 新加坡 70470 千噸 0.13%
2022 年臺灣溫室氣體排放 3 億 768 萬噸(307.682 Mt CO2eq),較 2021 年減少 3.78%,依 2022 年全球排放 538 億噸計算,臺灣僅佔全球的 0.57%。
其中排放量最高的電力部門,2022 年的減量幅度為 4%,排放量次高的製造部門,2022 年的降幅為 2%,減量幅度最大的是運輸部門,下降了 8%,其次是化石燃料,降幅 7%。
2022 年臺灣的全球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為 12.861 噸,較全球平均的 6.76 噸高;以 GDP 購買力平價來看,臺灣的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為 0.191 噸二氧化碳 / 千美元,創歷史低點。
臺灣 1990 年碳排 1 億 4057 萬噸、2005 年 3 億 3214 萬噸、2015 年 3 億 1030 萬噸,以 2005 年 3 億 3214 萬噸為基準,2022 年碳排 3 億 768 萬噸,臺灣確實走在減碳的路上。
韓國 1990 年碳排 3 億 3037 萬噸、2005 年 5 億 8252 萬噸、2015 年 7 億 1938 萬噸;2022 年韓國碳排 7 億 2574 萬噸,佔全球 1.34%。
日本 1990 年碳排 13 億 2180 萬噸、2005 年 14 億 260 萬噸、2015 年 13 億 3556 萬噸;2022 年日本碳排 11 億 8277 萬噸,佔全球 2.19%。
新加坡 1990 年碳排 3420 萬噸、2005 年 5121 萬噸、2015 年 6703 萬噸;2022 年新加坡碳排 7047 萬噸,佔全球 0.13%。
東亞國家當中,碳排較基準年 2005 年減少的,只有臺灣與日本,中國 2005 年碳排 84 億 3192 萬噸,2022 年碳排 156 億 8462 萬噸。
環境部:臺灣2022年淨排放量年減4.07%
儘管臺灣不是《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方,但從 2015 年起就依循公約制定「國家溫室氣體清冊」進行統計。
根據 2024 年 6 月 25 日環境部公布的「2024 年中華民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臺灣 2022 年淨排放量年減 4.07%,較基準年 2005 年再減少 1.77%,雖然距離 2025 年較基準年減碳 10%、2030 年較基準年減碳 23 % 至 25% 的目標仍有一大段距離,但在全球排碳增加的情況下,臺灣有進步。
而且這個進步是建立在 2022 年臺灣經濟成長 2.6%,碳排放卻不增反減,年減 4.07%,顯示臺灣碳排放成功與經濟成長脫鉤。
根據 2024 年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數據,2022 年臺灣總溫室氣體排放量 285.97 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MtCO2e),扣除碳匯 21.83 MtCO2e,淨溫室氣體排放量 264.13 MtCO2e。
觀察歷年趨勢,臺灣溫室氣體排放自 2007 年達到高峰後,大致呈下降趨勢,2021 年因疫情趨緩、經濟復甦帶動用電成長,導致溫室氣體排放量呈單一年度上升,2022 年排放量又明顯下降,2022 年二氧化碳排放密集度較 2021 年減少約 5.62%。
環境部表示,根據歐盟聯合研究中心(JRC)公布「全球各國溫室氣體排放」報告顯示,我國 2022 年總溫室氣體排放量年減 3.78%、能源有關溫室氣體排放量年減 3.39%,都較 2021 年減少,較他國不受疫後景氣回溫影響。
觀察其他國家,新加坡 2022 年經濟成長率 3.6%,溫室氣體排放年減 1.2%;南韓經濟成長率與我國同為 2.6%,溫室氣體排放年減 0.7%。另外美國、中國、日本、英國在 2022 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都是不減反增。
比對國際先進國家,我國 2022 年經濟成長率相較 2021 年成長 2.6%,與溫室氣體排放減量幅度明顯脫鉤,顯示我國近年推動綠色成長的低碳轉型成果確具成效,景氣回溫下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不易,在全球表現位屬「前段班」。
CCPI 指數「臺灣連年表現極差!放牛班!」
問題來了,根據歐盟資料,2022 年臺灣總溫室氣體排放量年減 3.78%,能源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年減 3.39%,同一時間全球排放 538 億噸二氧化碳創新高、年增 1.37%,全球碳排放在增加,臺灣碳排放在減少,而且臺灣碳排放僅佔全球的 0.57%,童子賢董事長、李遠哲博士所謂「臺灣在全球減碳成績是後段班」的印象是怎麼來的?
很可能來自這個資料:由德國觀察(Germanwatch)、新氣候研究所(New Climate Institute)、全球氣候行動網絡(Climate Action Network International)等機構在 2023 年 12 月 8 日發布的「2024 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CCPI)。
CCPI 指數評比全球 67 個國家,滿分 100,臺灣評比分數僅 36.94 分,排名第 61 名、倒數第 7,其中邀請臺灣環保專家填寫專家問卷,為臺灣的國際與國內氣候政策評分者,為國內環保團體「媽媽氣候行動聯盟」與「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有臺灣媒體據此報導「臺灣全球倒數第七!CCPI 氣候保護績效臺灣表現極差!」而且將其與同一時間正在杜拜舉行的聯合國第 28 屆氣候峰會(COP28)連結在一起,好似 CCPI 的報告跟聯合國有關,其實完全沒有關係。
事實上 CCPI 的評比方法獨樹一格,會根據各國經濟發展條件、歷史排放量趨勢,為各國制定「減碳責任」,不像歐盟 EDGAR 是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冊指南的統計方法,採用包括國際能源總署(IEA)的數據,針對每個國家進行獨立估算。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指出,臺灣在 CCPI 連續多年排名都在 50 名之後,其評分方法、評比指標頗有可爭議之處,遂邀集專家學者向大眾說明。
CCPI 對各國要求不同 對臺、韓特別嚴苛
臺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向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表示,CCPI 指數為自 2005 年起每年針對主要排放國的「減碳政策」加以評比,評比項目包括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高低、變化趨勢、人均耗能量、再生能源占比等量化項目,並邀請各國專家填寫專家問卷,為該國的國際與國內氣候政策評分。
雖然 CCPI 評比中所採用的項目符合全球邁向淨零排放的重點,但與其他機構的評比相較,則顯現其矛盾之處。
如追蹤各國氣候承諾是否充足的機構「Climate Action Tracker」分析指出,印度的減量承諾「高度不足 」,但 CCPI 評比中,印度的減量承諾跟巴黎協議減量路徑「高度相符」;在能源使用項目,美國能源效率經濟委員會(ACEEE)的節能政策評分卡上,德國名列前三,墨西哥僅為第 14 名,但在 CCPI 能源使用的評分中,墨西哥表現卻是高於德國。
趙家緯說明,對臺灣而言,CCPI 不合理之處,一是過往出現指標評比引用的排放量資料庫,顯著高估臺灣的排放量,CCPI 指標曾在 2019 年高估了 7.4% 之多的臺灣排放量,這也導致明明「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顯示 2019 年是臺灣近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降幅最高的一年,總排放量降幅達到 3.5%,但在其引用的資料庫卻仍增加 0.7%。
另外在 CCPI 的評比方法中,基於各國經濟發展條件、歷史排放量趨勢,給定臺灣與韓國相對他國更加嚴苛的減碳責任,要求臺、韓應於 2030 年時將人均排放量降至 2.5 噸,相當於 10 年間須減量 80%。
相較之下,日本僅須減量 65%,降至 3.3 噸,美國僅須減量 56%,降至 7.6 噸即可。也因此在權重占比較的溫室氣體排放項目,就算是臺灣將 2030 減量目標提升至符合淨零路徑的 40%,都難以爭取到較佳的成績。
本次評比中,再生能源成長趨勢是臺灣表現最佳者,名列 16 名。但其他與再生能源在總能源供應占比相關的指標,表現仍差。此指標要提升,則與石化業轉型跟運具電動化有關,因此不宜將排名錯誤解讀臺灣再生能源政策規劃不當。
趙家緯表示,CCPI 嘗試納入多個面向綜合評比,但在再生能源、節能上,都有更適合的指標,例如在氣候治理面向上,採用「Climate Action Tracker」的氣候治理指標,更能建構自我檢核能力。
印度名列前茅?氣候政策要學越南?
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高銘志向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表示,CCPI 各國評分的組成,主要有四個重要項目,以溫室氣體排放量之評分佔最高(40%),其餘分別是氣候政策、再生能源發展、能源使用,各佔 20% 滿分是一百分,既然氣候政策只佔 1/5 之比重,故最後分數不等於氣候政策的優劣。
高銘志教授說,長年以來,環保或氣候團體很喜歡用 CCPI 這個指標攻擊政府,「但我長年以來都說,這個指標一望即知,有很大的缺失」。
若以全球溫室氣體前十大排放大國來看,印度(全球碳排放第三大國)之表現竟然可以名列前茅(形式第 7 名,實質第 4 名),甚至比很多歐洲國家或英國好,很難令人相信。
另外,德國也是這樣子,作為排放大國之一,其形式排名第 14 名,而其他排放大國大多在榜上敬陪末座。
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很多在短期間內就會達到脫煤(coal phase out)的歐洲國家,竟然排名都輸給德國與印度,甚至電力排碳係數之低、在歐洲及全球有名的法國,竟然是評比中的中後段生,「這實在很難讓人信任這一個評比的正當性」,不得不懷疑這個評比的目的,只是透過某種包裝,讓德國可以成為西歐的氣候模範生。
若只看評比中氣候政策一項,其模範生恐怕也會跌破眾多專家眼鏡。以此評比的排名,未來各國在參採氣候政策時,恐怕要以越南、印度、中國、阿聯、智利、哥倫比亞等為表率。這些分析並不需要透過方法學,而只要簡單地透過跨國的比較,就可以看到他個別指標在評比上的問題。
高銘志教授表示,耶魯大學 2022 的環境績效指標(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 EPI)是國際間相當有名的評比報告。雖然其以永續環境主軸,但內容也有針對氣候變遷議題。而在此報告中所呈現之相對排名,似乎比較符合我們一般民眾對於不同國家間之認知,臺灣大概維持在中後段的角色,但不至於末座。
德國觀察:無意進行國際間的競賽
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范建得向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表示,CCPI 是由德國非政府組織「德國觀察」(Germanwatch)於 2005 年創辦,目的在提高國家及國際間的「氣候政策透明度」,並用於比較 67 個總計佔全球排碳 90% 以上之國家和歐盟的減排努力,他曾經在 2006 年拜訪其德國辦公室,其後也曾多次在會場就其方法不能反映公約的「共同而容有差異」原則表示關切。
「德國觀察」主事者 Jan Burck 先生多次強調,他們是嘗試透過指標的評比來推廣自己(主要是德國)的氣候行動理念,無意進行國際間的競賽,且也無力對於不同類型國家之特性(special conditions)加以分類評比,所以他表示,這不是一個好與壞的競賽,而是一個「德國觀察」視角的持續追蹤,可供各國自行參照之用。
范建得教授表示,目前國際間還有許多不同類型的指標可供參考,但是對於涵蓋廣泛的氣候行動來說,似乎都無法反映一國的真實情況。歐盟聯合研究中心(JRC)的全球大氣研究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EDGAR)所提,較為原始資料類型的排比,或許更適合一個國家的體系性自我檢視,畢竟氣候行動包括了法制化目標、減碳、調適、能力建置、科技、財務,以及經社環境與教育。甚至近來更關切農業及食安、公共衛生、原民、性別及公正轉型與氣候行動反彈效應等的處理,不是像 CCPI 這樣一個有限面向的評估指標可以客觀評價的。
所以回歸我國當前的氣候變遷因應法,在施政架構下,建立全面的施政管考與預算主審計,尤其強化 12 項淨零政策下的績效評估與資訊透明公開,方為正解。若有需要,則可針對特定問題,如當前全球尚在規劃中的氣候調適,研議臺灣自定的指標,如此才是正道。
資料來源:
▍European Union EDGAR—GHG emissions of all world countries 2023
▍聯合新聞—COP28直擊/減碳表現「極差」!CCPI氣候保護績效評比 台灣倒數第七
▍工商時報—非核家園必須延後 李遠哲:核能危害遠不及人類滅絕
紀路編輯 / 王子嘉
延伸紀路—
【紀路】風光發電破1000萬瓩創史上新高 滲透率首破5成達52.37%
【紀路】臺灣離岸風電200支風機里程碑 可供120萬戶家庭用電
最新收錄—
- 左萱《芭蕉的芽》獲第 18 屆日本國際漫畫獎「優秀賞」
- 【時間軸】2025 年 1 月臺灣與國際重要新聞摘要(下)
- 臺灣 2024 年稅收 3.73 兆刷新歷史紀錄
- 2025 GFP 全球軍力排行榜 臺灣排名第 22
- 2025 鳳凰杯國際軟式飛鏢錦標賽 臺灣選手抱回 2 座亞軍、2 座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