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12 月 5 日,2022 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公布結果,臺灣學生在數學、閱讀與科學的表現分別較 2018 年進步 2 名、12 名、6 名:數學平均拿下 547 分排名第 3,閱讀素養平均 515 分排名第 5,科學素養平均 537 分排名第 4,三項均為自 PISA 2015 評量數位化以來最佳表現。根據 PISA 2022 報告,疫情期間在 81 個參與計畫的國家與經濟體當中,只有臺灣、日本、韓國、立陶宛,同時在數學表現、數學教育機會均等、幸福感等三大向度為「具備韌性」的教育體系。
數學第 3、閱讀第 5、科學第 4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是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主辦的跨國調查研究,自 2000 年起每 3 年舉辦一次,評量 15 歲學生參與社會所需的關鍵知能,內容涵蓋閱讀、數學、科學等三個領域的基本素養,也評估學生的跨學科和跨文化技能,例如:PISA 2015 的合作解決問題能力(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PISA 2018 的全球素養(Global Competence)、PISA 2022 的創意思考(Creative Thinking)、PISA 2025 的數位時代的學習(Learning in the Digital World)等創新領域。
2022 評量以數學為主測領域,科學與閱讀為輔測領域,我國共 182 校約 6000 名 15 歲在學學生參加施測。
教育部、臺灣師範大學舉行記者會,與世界同步公布臺灣 2022 年 PISA 結果報告,臺灣學生數學表現平均 547 分排名第 3,僅次於新加坡的 575 分、澳門的 552 分,較 2018 年的 531 分、排名第 5 再進步 2 名。
臺灣在閱讀素養平均獲得 515 分,在所有受評國家當中排名第 5,較 2018 年的第 17 名進步 12 個名次;全球前 4 名依序是新加坡以 543 分排名第 1、愛爾蘭 516 分第 2、日本 516 分第 3、南韓 515 分第 4。
臺灣在科學素養平均獲得 537 分,在所有受評國家當中排名第 4,較 2018 年的第 10 名進步 6 個名次;全球前 3 名依序是新加坡以 561 分排名第 1、日本 547 分第 2、澳門 543 分第 3。
教育部表示,本次 PISA 2022 施測時點在 COVID-19 疫情期間,但我國仍有良好表現,OECD 報告也將臺灣評為「具備韌性」的教育體系,教育部要感謝所有第一線教師的共同付出,在疫情中還讓臺灣學生的評量成果逆勢前進。
武漢肺炎疫情衝擊全球教育體系
這次評比期間經歷 COVID-19 疫情,原訂 2021 年的施測延到 2022 年實施,結果顯示疫情確實對全球教育體系造成衝擊,OECD 國家在 PISA 2022 的平均分數下降,數學平均下降了 17 分來到 472 分,閱讀平均下降 11 分來到 476 分、科學平均下降 4 分來到 485 分,皆為歷年來最低表現。
臺灣 PISA 國家研究中心計畫主持人蔡今中指出,根據 PISA 2022 報告,在 81 個參與計畫的國家與經濟體當中,只有臺灣、日本、韓國、立陶宛等 4 國,同時在數學表現(Mathematics Performance)、數學教育機會均等程度(Equity in Mathematics)、幸福感(Well-being)三大向度中為「具備韌性」的教育體系。
蔡今中分析,臺灣之所以有好表現,可能是相較於其他國家,受到的疫情衝擊較小,停課時間也較短。他說,臺灣全體教師在疫情期間快速因應疫情變化,推動遠距教學、數位學習,達成「停課不停學」的目標,很感謝全體教育人員的辛勞,也感謝家長們在疫情期間的付出,以及學生的努力,作為研究團隊,看到今年 PISA 數據,非常感動。
城鄉差距改善、社經地位因素下降
根據 PISA 2022 報告,臺灣在數學表現的校際變異比例,也就是學校之間的差距,從 2012 年的 42% 進步到 38%;社經地位解釋數學表現變異的百分比,也從 2012 年的 17.9% 下降到 15.7%,接近 OECD 平均的 15.5%;社經地位最弱勢的學生(國際指數後 20%,臺灣約 3.8% 學子符合條件),數學素養為 471 分,已與 OECD 的平均表現 472 分相當。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長彭富源表示,臺灣近年加強「學習扶助」措施,讓課業表現較落後的學生,在學期間透過額外的扶助措施,獲得成長的機會;寒暑假期間也透過「樂學計畫」,避免學習表現往下掉。另外,數位學習的推動,也有助於縮小城鄉差距,讓學子透過數位課程,依照自身的步調學習。
教育部強調,PISA 2022 的成績進步,必須感謝第一線教師投入教學現場,而臺灣多年來在數位學習與網路教育相關研究及實務上的耕耘,各種數位資源平臺的開發應用及遠距教學模式的逐漸普及,及 108 課綱素養導向教學,也展現良好成果,教育部將持續推動各項政策,落實教育資源均等、強調數位化教學、增進探究實作能力及重視多元學習模式等政策,與國際教育趨勢深度接軌,以促進我國教育更具前瞻的發展,讓每個孩子都能適性展能,在未來的社會中,更具競爭力與教育韌性。
資料來源:
▍中央社—PISA評比經歷疫情 台日韓立陶宛列具韌性教育體系
紀路編輯 / 王子嘉
【紀路】ICCS 2022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 臺灣學生公民認知、平權意識國際第一
【紀路】2024 THE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 臺灣45所大學上榜
最新收錄
- 左萱《芭蕉的芽》獲第 18 屆日本國際漫畫獎「優秀賞」
- 【時間軸】2025 年 1 月臺灣與國際重要新聞摘要(下)
- 臺灣 2024 年稅收 3.73 兆刷新歷史紀錄
- 2025 GFP 全球軍力排行榜 臺灣排名第 22
- 2025 鳳凰杯國際軟式飛鏢錦標賽 臺灣選手抱回 2 座亞軍、2 座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