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3 月 16 日,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公布臺灣櫻花鉤吻鮭野外族群總數量調查,從 1992 年僅剩 200 多尾瀕臨滅絕,到 2022 年監測到的野外族群總計約 1 萬 5374 尾,創有記錄以來新高,而且以往主要在七家灣溪及合歡溪流域有穩定的櫻花鉤吻鮭族群,如今在羅葉尾溪、有勝溪、南湖溪與畢祿溪也有活動跡象,顯示臺灣櫻花鉤吻鮭族群已能夠在野外成長繁衍,令人振奮。
雪管處指出,臺灣櫻花鉤吻鮭(又稱國寶魚、臺灣鮭魚)因為人類對其棲地的破壞,於 1992 年時數量僅剩 200 多尾,瀕臨滅絕。30 年來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以「就地保育」及「移地保育」雙主軸並行策略,期望能恢復大甲溪上游 5 條曾有櫻花鉤吻鮭棲息的溪流。
如今臺灣鮭族群成功拓展至大甲溪上游各支流,生長棲地範圍達到 70 年代大甲溪上游分布的 8 成,逐步達成「復原大甲溪上游曾經存在的歷史溪流族群」第 3 階段目標。2022 年調查,總計約 1 萬 5374 尾復育數量,為史上最低點的 60 倍之多,足見臺灣對保育鮭魚的努力成果。
雪管處回顧保育初期,以七家灣溪作為原始棲息地,拆除 5 座攔沙壩、徵收 8.1 公頃菜地規劃植樹造林,促成雪管處園區內的武陵農場從農業轉型成遊憩觀光;此外,也積極推動復育具體工作,包含建立完整生活養殖技術、退壩還水於河、放流養殖擴展棲息空間、封溪護魚、成立保護國寶魚巡守隊、保育技術國際接軌及研發專利復育等技術。
雪管處進一步指出,臺灣櫻花鉤吻鮭生長過程可分為卵、發眼卵、仔鮭、稚鮭、幼鮭、亞成鮭、成鮭七個階段。2023 年 10 月預計要到中央尖溪進行鮭魚放流計畫,考量放流點地處深山秘水溪源,至少要徒步行走約 15 公里,運送時間將長達 2 天 1 夜,為克服魚類長途運輸不易存活的困難,首度採取運輸魚發眼卵,至現地埋設方式來進行放流,突破既有復育技術,也將為國內復育技術開啟新篇章。
臺灣鮭魚(櫻花鉤吻鮭)小知識:
臺灣鮭魚有多珍貴?鮭魚是冷水性魚類,加上牠的洄游性,會從大海溯河而上,回到牠出生的河流上游交配產卵,一般認為適合鮭魚生長的溪流平均溫度必須在攝氏 16 度以下。但位處亞熱帶的臺灣,要找到 16 度均溫的溪流,只有在海拔 1500 公尺以上的河川上游才有,溫度加上逆游而上海拔太高,學者表示理論上位處亞熱帶的臺灣應該不會有鮭魚才對。
但臺灣就是有鮭魚!在日治時期的魚類專家發現並命名臺灣鮭魚之前,大甲溪上游的泰雅族原住民,早已對這種會跳上水面捕食飛蟲的魚非常熟悉。
臺灣鮭魚的外型特徵在於側線有 8 至 12 個黑褐色橢圓橫斑,背部至側線間也散布 5 至 9 個青褐色卵圓斑,目前紀錄到的最大體長約 57 公分,是臺灣溪流中的大型魚類。根據文獻及訪談環山、南山地區的泰雅族長者得知,早年臺灣鮭魚的數量相當多,是當地居民重要的食物來源,會在臺灣鮭魚秋末冬初 10月至 11 月繁殖季期間,以投網、竿釣、魚叉、弓箭、筌和魚藤等方式捕魚。
1917 年,研究臺灣淡水魚的魚類專家大島正滿,在赴美國史丹佛大學攻讀魚類博士學位期間,得知他在臺灣的研究助手青木赳雄獲得一尾在梨山捕獲、以鹽醃漬起來的鮭魚標本,類似日本的鱒魚,令大島與史丹佛大學魚類大師喬丹博士(Dr. David Starr Jordan )大為震驚,難以相信位處亞熱帶的臺灣竟然有鮭魚棲息。(鮭魚和鱒魚只是俗稱不同,對應到英文分別為 salmon 和 trout,但鮭魚與鱒魚是指同一類的鮭鱒魚類,只是俗名有兩種不同名稱)
1918 年,大島從美國回到臺灣確認標本,正式與喬丹博士共同發表此一震驚魚界與生物地理界的消息:亞熱帶的臺灣高山上棲息著鮭魚!因為是在泰雅族的 Saramao 部落採得的鮭魚,大島將此鮭魚命名為「Salmo Saramao Jordan and Oshima」,日文名「サラマオ鱒」(Saramao masu 梨山鱒),但喬丹博士認為此乃震驚全世界的大事,應該以臺灣為名,改將此種魚命名為「Salmo Formosanus(Jordan & Oshima)」。
之所以是世界級的大發現,是因為臺灣鮭魚仍屬於太平洋鮭屬洄游性鮭魚,在冰河時期來到臺灣,在氣候變暖之後,因低溫需求而往河川上游溯行,因為種種原因的地理隔絕不再降海生長,並適應了大甲溪上游相對平坦的地形與生態環境,成為陸封型鮭魚。
這不但證明了冰河時期與造山運動對臺灣的作用,也是生物地理學的重大發現,臺灣鮭魚就此成為冰河時期的孑遺生物代表之一。
1935 年,大島博士實地前往大甲溪採集,並對臺灣鱒的生活史與生存原因進行研究,發現臺灣鱒與日本的山女魚(Yamaba)有相似之處,與日本北方的櫻花鉤吻鮭在分類上應屬同一種(櫻鱒 Oncorhynchus masou Brevoot),故將臺灣鱒的學名訂正為「Oncorhynchus masou Brevoot」。
櫻花鉤吻鮭在繁殖時身體會變成黑色,體側出現櫻紅色斑有如山櫻花一般,繁殖期時雄鮭的吻部會變形成鉤吻狀,故名為櫻花鉤吻鮭(Sakura masu)。
1962 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動物系邊克教授等人提出研究報告認為,大甲溪上游的鱒魚報告有各種形態,包括「有牙齒(基鰓骨齒)」、「無牙齒」、「有紅點」、「無紅點」等,如果這四種不同的性狀都屬於同一種魚,那麼臺灣鮭就應歸類為臺灣特有亞種「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
臺灣大甲溪上游流域曾因爲開發成農業區,加上濫捕、電魚、毒魚及興建水庫以及攔砂壩,改變了鮭魚棲息的環境,到民國七十年代以後,生存區域已縮減至七家灣溪從有勝溪匯流點以上 7 公里的河段。
在經過多年的人工復育與放流之後,如今高山溪上游和七家灣溪上游已重新建立新的臺灣鮭魚族群。2023 年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公布,除了七家灣溪及合歡溪流域有穩定的櫻花鉤吻鮭族群,2022 年在羅葉尾溪、有勝溪、南湖溪與畢祿溪也發現活動跡象,監測到的野外族群總計約 1 萬 5374 尾,創調查以來新高紀錄。
資料來源:
▍雪霸國家公園—臺灣櫻花鉤吻鮭復育有成-野外數量達1.5萬尾 再創新高
編輯:王子嘉
最新收錄:
- 【時間軸】2025 年 1 月臺灣與國際重要新聞摘要(下)
- 臺灣 2024 年稅收 3.73 兆刷新歷史紀錄
- 2025 GFP 全球軍力排行榜 臺灣排名第 22
- 2025 鳳凰杯國際軟式飛鏢錦標賽 臺灣選手抱回 2 座亞軍、2 座季軍
- 詩人零雨獲 2025 年第 9 屆紐曼華語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