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O Taiwan | 紀路臺灣
Taiwan in the World
  • 首頁
  • 世界排名
  • 國際榮譽
  • 經濟民生
  • 民主與人權
  • 生態與環保
  • 時間軸
  • 贊助
Editor's Picks生態與環保

臺灣實現「非核家園」沒有停電、沒有缺電

by
Taiwan enters nuclear-free homeland era
FacebookTwitterLINEEmail

【紀路臺灣】2025 年 5 月 17 日,台電核三廠運轉執照到期,2 號機於午夜完全停止運轉、脫離電網,核三廠正式除役,臺灣正式實現「非核家園」;18 日,臺灣無核時代第一天,並未如擁核人士一直以來恐嚇的「會停電、會缺電」,台電今天最大供電能力為 3546 萬瓩,預估今天最高用電量為 3220 萬瓩,尖峰備轉容量為 326.7 萬瓩,備轉容量率有約 10% 的餘裕,系統供電充足。

行政院長卓榮泰說明,核三廠 2 號機除役、少掉 95.1 萬瓩,不會造成停電、也不構成缺電,且台電今年全年已規劃新增裝置容量 481.3 萬瓩,包括上半年大潭電廠 7 號機將供應 91.3 萬瓩,興達電廠新 1 號機將供應 130 萬瓩,可完成滿載調度測試,因應夏季尖峰用電需求;以及下半年,規劃有興達新 2 號機的 130 萬瓩、及臺中新 1 號機的 130 萬瓩將上線;太陽光電與風電的部分,今年還有約 350 萬瓩將陸續加入供電,全年發電量可達 323 億度,較去年成長約 61 億度。

對於夏季用電高峰即將到來,卓榮泰說,在經濟部與台電的規劃與努力下,預估可以維持日尖峰 10% 以上、夜尖峰 7% 以上的安全備轉容量率,不會因為沒有核電可用而停電或缺電。

由於不用核電也「不停電、不缺電」太顯而易見、不攻自破,擁核人士改攻擊「核電除役只好火力發電、火力全開、大量增加空汙!」

但環境監測與學術研究都發現,我國 PM2.5 來源最大宗為境外飄來的空汙、占了 46.6%,再來是交通運輸的汽機車與柴油車所產生、約佔 20%,電力業的影響則只占 2.3% 至 4%。

其中台電火力電廠的空污排放總量,隨著機組改善,從 2016 年的 10.7 萬噸,到 2024 年只剩 3.4 萬噸,全國電力排碳係數也從 2016 年的 0.530 公斤 CO2e / 度,下降到 2024 年的 0.474 公斤 CO2e / 度。

台電解釋,就像瓦斯爐和碳烤爐是不一樣的爐具,燃氣發電、燃煤發電也不能混為一談,臺灣近年大量使用燃氣發電,相較於燃煤或燃油,新增的燃氣機組在碳排和空污都低很多,8 年來,台電的火力電廠空污排放量已大幅下降七成。

再加上再生能源佔比已達 14.6%,目前我國因發電所產生的空汙量,反而遠低於國內三座核電廠仍運作中的時期。

何況,核能發電佔比從 1994 年的 30%,到 2024 年只佔 4.7%,到昨天核三 2 號機除役前僅剩 3%,是要如何結論為「核電除役只好火力發電、火力全開、大量增加空汙」?

不論哪一種停電都不等於要用核電

另外,因為電纜故障造成部分地區暫時停電,不等於缺電,更不等於要用核電。

電纜故障會在台電人員搶修後即時復電,而如果是缺電,則會實施「分區輪流限電」並且會預告,這在早年臺灣缺電時期就是如此。

擁核人士如真的有心要在臺灣發展核電,不該繼續提出「否則臺灣會停電、缺電」這般顯然與事實不符的無腦恐嚇。

而是要好好以科學理性回答核電相關的安全問題,包括滿出來的核燃料棒該何去何從、核污染怎麼辦?臺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萬一核外洩我們要逃去哪裡?以及萬一中共在戰時以飛彈攻擊臺灣核電廠,我們一邊要防止敵人登陸上岸,或是突破海上的封鎖,一邊還要處理核外洩,到時候我們會有多忙?

因為真正讓臺灣走向「非核家園」的理由,正是 2011 年東日本大地震造成福島核災,時任總統馬英九也因此宣布核一、核二、核三廠不延役,同時因為荒腔走板的核四興建讓國人太焦慮,進一步催生出 2013 年匯聚超過 20 萬人的 309 廢核大遊行,要求「終結核四、核電歸零」,時任總統馬英九、行政院長江宜樺因此在民意壓力下,於 2014 年宣布將核四封存。

何以東日本大地震造成福島核災,讓臺灣人如此警惕?

因為福島核一廠的耐震設計高達 0.6 G,而臺灣核一廠的耐震設計只有 0.3 G、核二、核三廠 0.4 G。

而且 40 多年前臺灣要蓋核電廠時,並沒有發現核一、核二廠之間有一條北臺灣最重要的活動斷層——山腳斷層,以及核三廠下方有一條恆春斷層、且為第二類活動斷層,學者研判它就在核三廠門口下方。

擁核人士現在屢屢拿曾經走向廢核、減核的歐洲國家,因為俄烏戰爭造成的能源危機,紛紛又重啟核能,要臺灣加入歐美先進國家的行列,但他們不說的是,過去 30 年(1995-2024 年),這些國家發生規模 6 以上的地震有幾次:

  • 法國 0 次
  • 瑞士 0 次
  • 芬蘭 0 次
  • 比利時 0 次
  • 荷蘭 0 次
  • 德國 0 次
  • 南韓 0 次
  • 臺灣 126 次
  • 紐西蘭 191 次
  • 日本 345 次
  • 印尼 580 次

至於有電子大廠董事長寄望「核電比綠能便宜」好增加他公司的毛利率?

他應該要把萬一核外洩的風險考慮進去,國人要如何承受?要花幾百年收拾?才是臺灣使用核電的真正成本。

資料來源:

▍台電—今日備轉容量率

▍台電—今日用電曲線(能源別)

▍Facebook—卓榮泰

▍Facebook—台電電力粉絲團

▍中央社—核三2號機停機 台電:供電充裕水力風力發電穩定

紀路編輯 / 王子嘉

延伸紀路—

【紀路】位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臺灣 應該學歐洲用核能嗎?

【紀路】2023 年臺灣能源發電量及佔比

【紀路】2023 年臺灣溫室氣體排放佔全球 0.58%

【紀路】臺灣歷年電力尖峰負載與備轉容量

→更多生態與環保紀路

2025備轉容量核能核電無核家園紀路台灣紀路臺灣能源能源政策電力非核家園

更多紀路臺灣

2025 牛津經濟全球城市指數 臺北排名第 60、進...

澳網亞太區外卡賽 曹家宜攜手 Peangtarn P...

2024 巴黎奧運舉重 郭婞淳勇奪銅牌 締造連三屆奪...

2025 杜拜帕拉田徑大獎賽 劉雅婷鉛球金、標槍銀、...

林書宇《小雁與吳愛麗》獲釜山電影節評審團大獎「金智奭...

2025 THE 泰晤士亞洲大學排名 臺灣 6 所大...

2024 世界 12 強棒球賽 臺灣 8:2 擊敗美...

ET 林家弘勇奪 EVO 2025《KOF XV》世...

2024 網路自由度報告 臺灣全球第 7 名列自由國...

  • 2025 年 10 月
  • 2025 年 9 月
  • 2025 年 8 月
  • 2025 年 7 月
  • 2025 年 6 月
  • 2025 年 5 月
  • 2025 年 4 月
  • 2025 年 3 月
  • 2025 年 2 月
  • 2025 年 1 月
  • 2024 年 12 月
  • 2024 年 11 月
  • 2024 年 10 月
  • 2024 年 9 月
  • 2024 年 8 月
  • 2024 年 7 月
  • 2024 年 6 月
  • 2024 年 5 月
  • 2024 年 4 月
  • 2024 年 3 月
  • 2024 年 2 月
  • 2024 年 1 月
  • 2023 年 12 月
  • 2023 年 11 月
  • 2023 年 10 月
  • 2023 年 9 月
  • 2023 年 8 月
  • 2023 年 7 月
  • 2023 年 6 月
  • 2023 年 5 月
  • 2023 年 4 月
  • 2023 年 3 月
  • 2023 年 2 月
  • 2023 年 1 月
  • 2022 年 12 月
  • 2022 年 11 月
  • 2022 年 10 月
  • 2022 年 9 月
  • 2022 年 8 月
  • 2022 年 7 月
  • 2022 年 6 月
  • 2022 年 5 月
  • 2022 年 4 月
  • 2022 年 3 月
  • 2022 年 2 月
  • 2022 年 1 月
  • 2021 年 12 月
  • 2021 年 11 月
  • 2021 年 10 月
  • 2021 年 9 月
  • 2021 年 8 月
  • 2021 年 7 月
  • 2021 年 6 月
  • 2021 年 5 月
  • 2021 年 4 月
  • 2021 年 3 月
  • 2021 年 2 月
  • 2021 年 1 月
  • 2020 年 12 月

Keep in touch

Facebook Email

Copyright © 2020-2025 TBOTAIWAN.COM

TBO Taiwan | 紀路臺灣
  • 首頁
  • 世界排名
  • 國際榮譽
  • 經濟民生
  • 民主與人權
  • 生態與環保
  • 時間軸
  • 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