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4 月 12 日,法國總統馬克宏在訪問中國之後發出「歐洲應避免在臺灣問題上,在中美之間選邊站,以免陷入不屬於歐洲的危機」言論,引發國際社會批評,包括歐洲「IPAC 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德國聯邦議員洛特根、美國參議員盧比歐、瑞典議員 Markus Wiechel、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柏吉斯等政治領袖,紛紛挺身而出指出馬克宏依附中國立場的錯誤,臺灣駐法代表吳志中也上法國主流媒體傳達臺灣立場。
中俄友誼無上限 中法也是嗎?
2022 年 2 月 4 日,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和習近平在北京發表著名的「中俄友誼無上限」宣言;在 2 月 24 日普丁揮兵入侵烏克蘭之後,中共不僅從未譴責俄羅斯,還將侵略歸咎於北約的擴張、美國的陰謀。
2023 年 3 月 20 日,在俄羅斯侵略烏克蘭造成俄羅斯士兵陣亡破 10 萬人之際,習近平到訪莫斯科與普丁會面,習近平說「俄羅斯是我連任中國國家主席後訪問的第一個國家」,他說中國和俄羅斯有著相似的目標,並支持普丁明年連任俄國總統。普丁告訴習近平,俄國願討論中方提出的烏克蘭和平方案,他說:「您曉得的,我們向來準備好協商,我們將討論所有問題,包括您的建議。」
4 月 6 日,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以敦促中國利用其影響力協助結束烏俄戰爭為理由,赴中國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兩人在中共人民大會堂會面之後,習近平再於他的父親習仲勳位於廣州的故居、現為國賓館的「松園」,招待馬克宏品茶、聆聽古琴演奏並共進晚餐。
期間法商空中巴士集團(Airbus)獲得中國簽訂 160 架客機、以及在天津擴建第二條生產線的訂單;法國電力集團(EDF)與中國的中廣核集團簽署了全球合作夥伴延長協定;法國阿爾斯通(Alstom)集團與中國簽署成都地鐵電氣系統協定。
馮德萊恩:不容任何一方以武力改變臺海現狀
就在馬克宏受習近平國宴款待時,此行被中共刻意冷遇的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歐盟代表團總部舉行記者會表示,北京如提供俄羅斯武器協助其在烏克蘭的戰爭,「將極大地損害歐盟和中國之間的關係」,馮德萊恩指出,對侵略者進行武裝是明顯違反國際法的行為。
馮德萊恩表示她在與習近平的會談中也提出臺灣問題,她說,「我們都同意臺海穩定至為重要,維持臺海穩定、和平和現狀,對我們有非常明確的利益。因此,不能有任何一方片面以武力改變這個區域的現狀」,「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改變現狀無法令人接受,透過對話解決可能發生的緊張很重要。」
根據《新華網》報導,習近平在會晤中就臺灣問題強調,臺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誰要是在一個中國問題上做文章,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絕不答應;誰要是指望中國在臺灣問題上妥協退讓,那是癡心妄想,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中共再次對臺軍演:臺灣不得與美國交往
馬克宏和馮德萊恩 9 日結束中國訪問的幾小時後,中共就宣布對臺進行三天軍演,包括對臺灣和周圍關鍵目標的模擬攻擊,以報復臺灣總統蔡英文和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在美國的會面。
馬克宏在總統專機上接受訪問表示,「加速臺灣危機的發生符合歐洲的利益嗎?不,最糟糕的反而是我們歐洲人必須成為這個議題的追隨者,並適應美國的節奏和中國的過度反應。」歐洲要避免因臺灣議題被捲入美中衝突,不能在中美之間選邊站,以免陷入不屬於歐洲的危機,強調歐洲要戰略自主,不應成為美國附庸。
此言一出,引起西方世界一片譁然。
反對棄臺論 西方社會為臺灣仗義執言
法國智庫戰略研究基金會(Foundation for Strategic Research, a French think-tank)的臺灣問題專家 Antoine Bondaz 表示,馬克宏似乎暗示美國跟中國一樣都對臺灣危機升高負有相同責任,他這種觀點很有問題,因為這讓外界對法國的立場,以及歐盟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立場產生懷疑態度。
歐洲智庫安全與發展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for Security & Development Policy)的 Zsuzsa Anna Ferenczy 博士說,「這次聯合訪問原本是為了展示歐洲的團結,但實際卻突顯了一個自信的歐盟領導人和一位渴望表現的成員國,犧牲了歐盟的團結。」
美國共和黨參議員 Marco Rubio 在推特發布影片表示,「如果馬克宏代表整個歐洲說話,而他們現在的立場是他們不會就臺灣議題在美國和中國之間選邊站,那也許我們也不應該在歐洲問題上選邊站,就讓歐洲自己處理烏克蘭問題就好。」他表示馬克宏的這番言論讓人很不安,建議拜登政府重新考慮對烏克蘭的支持。
儘管烏克蘭不攸關美國重大利益,美國迄今仍向烏克蘭提供了 350 億美元(322億歐元)的軍事援助。
美國智庫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分析師巴爾金(Noah Barkin)說:「在歐洲各國首都,特別是在東歐,對法國的失望不斷上升,在戰爭迫在眉睫的時候,馬克宏對普丁的姿態非常不受歡迎。他現在對習近平的態度似乎在重蹈覆轍,說歐洲應該與美國保持距離。」馬克宏此行「實際上是對中國經濟投下信任票,並傳達法國與美國不同調的訊息」。
芝加哥全球事務協會會長 Ivo Daalder 發布推文表示:馬克宏不想歐洲捲入「不屬於我們的危機」,但依賴美國的安全承諾,來解決歐洲類似烏克蘭這樣的危機,那不是「戰略自主」,那是戰略廢話。(That’s not “strategic autonomy.” That’s strategic nonsense.)
波蘭總統杜達(Andrzej Duda)的外交政策顧問普希達克茲(Marcin Przydacz)接受波蘭 Zet 廣播電臺專訪表明,華沙當局並不支持遠離華盛頓的作法。他說:「我們認為歐洲需要更多的美國,今日的美國比法國更能擔保歐洲的安全。」
捷克外交部長利帕夫斯基(Jan Lipavsky)說:「重返地緣政治意味著我們必須更清楚去看誰是敵誰是友。歐美之間強健的跨大西洋關係是我們安全的基礎。」他透過發言人表示,「歐洲確實必須在安全方面投入更多,但我看不出這與美國的合作有任何矛盾之處。」
德國國會議員洛特根( Norbert Roettgen)表示,當中國完全基於其利益和實力試圖改變世界秩序時,馬克宏真認為這與歐洲無關嗎?馬克宏已把他的中國之行,變成了習近平在公關上的勝利,同時卻是歐洲的外交政策災難,「馬克宏在歐洲越來越孤立自己」。當我們向諸如習近平和普丁這樣的人發出信號,表示他們的侵略與我們無關時,衝突就更有可能發生。這不是一種威懾,而是一種吸引。這就是為什麼馬克宏的陳述如此不負責任。如果中國對臺灣動武,那麼我們歐洲人必須堅持我們常說的:「國際社會有適用於所有人的規則。如果我們不這樣做,我們就放棄了正義原則,這是 21 世紀的和平問題。」
美國前國務卿龐培歐(Mike Pompeo)4 月 10 日發文力挺臺灣:「應對中國挑釁的最佳方式,就是承認臺灣是一個自由和主權的國家。寸土不讓。」(The best way to respond to China’s provocation is to recognize Taiwan as the free and sovereign country it is. Never give an inch.)
IPAC:歷史對那些向專制政權搖尾乞憐的人是毫不留情的
4 月 10 日,由 29 個國家議員和歐洲議會議員組成的團體「IPAC 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發布來自法國、英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烏克蘭、瑞典、瑞士、捷克和立陶宛等國會議員與歐洲議會議員的聯署聲明:
「對馬克宏總統關於臺灣的談話之本會聲明:我們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 IPAC 對於法國總統 4 月 9 日在總統專機上的談話感到震驚失望,尤其是他所謂歐洲應該避免『陷入不屬於我們的衝突』之論點,這很明顯地在直指升溫的臺海緊張局勢。
目前北京當局在南海加強軍事演練,且持續支持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此刻對臺灣處境表示『無動於衷』,可說是再糟糕不過。
馬克宏總統毫無判斷力的言論,不但漠視臺灣在國際經濟上的重要地位,也削弱過去數十年來國際社會對於維護臺海和平的承諾。
歷史對過去那些向專制政權搖尾乞憐的人是毫不留情的。很不幸地,這位總統似乎未從過去學到任何教訓。
我們要再次強調,這位總統的言辭,跟歐洲的議員們及其他地區的同儕對此議題的感受『嚴重脫節』。
IPAC 聯盟 30 位議員共同秉持無可動搖的信念:必須捍拒任何單方面改變臺海現狀的意圖,也必須尊重臺灣人民民主的聲音。
總統先生,你無權代替歐洲發聲。IPAC 將會竭力確保你的言論成為民主政府的暮鼓晨鐘,讓民主政權竭盡所能,確保北京當局對臺灣的侵略意圖,將會從國際社會遭受到它應得的最嚴厲的回應。 」
立陶宛外交部長 Gabrielius Landsbergis 力挺臺灣
4 月 12 日,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柏吉斯 Gabrielius Landsbergis 發布推文表示,這麼多年來,西方國家都說經濟合作會說服獨裁者支持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但我們所做的就只是讓他們經濟成長茁壯,同時讓他們破壞所有的規則。
我們跟他們購買能源、我們轉移技術給他們、我們投資獨裁主義政權,我們讓他們得以成長茁壯。
我們的戰略在普丁面前很明顯失敗了。
我們現在沒有去增加國防預算、強化製造業或加強我們的跨大西洋聯盟,卻反而要求另一個獨裁者幫助我們確保歐洲和平?這是一個比北溪管線更嚴重的錯誤。
曾經我們選擇不去看俄羅斯侵略的威脅,現在我們又選擇不去看中國侵略的威脅。
我們正處於重蹈覆轍的邊緣。
我們天真的認為西方國家的影響只會帶來好的變化,現在該是我們嘗試別的方法的時候了。
我們有能力在沒有中國幫助的情況下保衛歐洲,我們不應該對外請求援助,而是應該投射我們的力量,向全世界展示烏克蘭、歐洲和美國願意並且能確保歐洲大陸的安全,這就是我們應該要發出的唯一信號。
我們必須向臺灣發出同樣強烈的信號。我們必須宣布,臺灣及其熱愛民主的人民是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的一部份,我們反對任何以武力改變現狀的企圖,這是我們願意並且能夠做的正確事情。
世界秩序誕生於跨大西洋聯盟反抗壓迫者和侵略者的勝利。
有一些人決定選擇退出這個秩序,他們到現在還在想辦法破壞這個秩序。
我不建議乞求獨裁者來幫忙確保歐洲的和平,因為有太多血淋淋的證據可以反證這種想法。
瑞典議員Markus Wiechel:馬克宏自認歐洲代言人令人遺憾
瑞典議員 Markus Wiechel 於 4 月 13 日在致瑞典外交部長 Tobias Billström 的書面質詢表示,中國這幾天在臺灣週邊進行大規模實彈射擊軍事演習,這個軍事演習就發生在臺灣總統蔡英文訪問美國之後。
在蔡英文總統會見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之際,法國總統馬克宏和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也在中國與獨裁者習近平見面。根據馬克宏的說法,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中國採取行動讓俄羅斯結束在烏克蘭的戰爭,馬克宏很有自信的說他相信習近平會直接影響普丁。
然而,我們不需要什麼專業知識就知道,這種說法跟現實完全脫節。
習近平在記者會針對俄烏戰爭沒有發表任何新的內容,在雙方簽署的聯合公報中也沒有任何新內容。
馬克宏曾在俄羅斯進攻烏克蘭之前與普丁談話,事後證明,馬克宏當時完全誤判普丁,已有很多專家證實這一點,而他現在又再次迷失方向。
臺灣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民主國家之一,在民主指數排名也高於法國等國家,馬克宏此行的說法卻讓臺灣陷入困境,並且在歐洲和美國之間挑撥離間。
馬克宏想辦法把自己塑造成歐洲代言人,這一點實在太讓人遺憾,因為他的錯誤言論可以被獨裁政權所利用,讓自由、民主的西方世界分裂,這與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北京發出警告,指出中國想要推翻目前的世界秩序形成強烈對比。
駐法代表吳志中登法國主流媒體傳達臺灣立場
4 月 11 日,法國 5 台(France 5)「就在今夜」(C ce soir)節目邀請吳志中大使討論臺海局勢。
吳志中大使在節目上表示,許多報導以「國共內戰」為背景討論臺海,「然而臺灣的歷史久遠得多,最先在臺灣落腳的強權不是中國,而是歐洲。」中國宣稱臺灣自古以來屬於中國,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吳志中大使表示,法國本質上就是臺灣的盟友,都是民主國家。他支持法國的自主和主權,在民主的道路上,法國可以採取和美國不同的策略,但他也希望法國能在民主自由、區域穩定上扮演更強大、正面的角色。
吳志中大使指出,半導體就是民主國家合作的例子:由歐美設計、荷蘭機器、臺灣製造、德國藥劑,以及法國的液態氣體,「在這供應鏈中,中國沒有任何價值產出。中國要剷除臺灣好掌控半導體。我們是民主聯盟,中國要剷除臺灣以展示威權政體的能力」。
吳志中大使強調,「臺灣是中國習近平想證明的一切的反面,例如 COVID-19 疫情期間,中國試圖證明他們的體制是全球最好,但臺灣卻以透明度、民主成功地克服疫情,這就是習近平所害怕的」。
2014 年臺灣的太陽花學運啟發了香港 2015 年的雨傘革命,2019 年反送中運動則受雨傘革命啟發,「臺灣的民主啟發了華人世界,這就是習近平最害怕,並想以武力破壞的。若放任習近平摧毀臺灣不予以協助,我不曉得我們該如何看待未來以及所謂的普世價值。」
對於同場來賓提及臺灣不被法國承認,吳志中大使藉此強調,「臺灣主權不由法國或美國決定,世上仍有 13 個國家承認臺灣。事實是,中國正企圖征服另一個國家。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應有責任維持和平,但卻正在摧毀和平。」
對於臺灣的外交困難包括甫與臺灣斷交的宏都拉斯,吳志中表示,一個國家的蓬勃不僅只有官方關係,臺灣模式正在證明,「沒有官方承認,也能和法、美等國發展適當務實的關係。」
對於是否擔憂中國侵略臺灣,吳志中大使表示,「我們當然擔心,但正是透過擔憂中國侵略,才不會有戰爭。」
吳志中強調,臺灣一向都願意自我防衛,也一直在努力,「因此我不認為沒有美國,臺灣就會落入中國之手;當然有了你們,更能加強防衛。」
他也解釋美國、日本挺臺漸增,還有與美軍合作的菲律賓,「我們當然同時需要歐洲、法國表達支持臺灣的民主自由。越傳遞中國攻臺將影響全球的訊息越好,中國不瘋,他們會評估,不會讓自己被完全孤立。」
另外,法國 LCI 電視臺也兩度邀訪吳志中,他在 8 日專訪時指出,中國戰機、船艦圍繞臺灣不斷挑釁,甚至跨越臺海中線。他強調,中國最會的就是「推諉責任」,也就是推卸自己製造不穩定的責任,例如 COVID-19 疫情起源。
吳志中表示,中國也可能不直接攻臺,而是進行長期圍堵,引誘西方出手。「但圍堵臺灣是很嚴重的,臺灣擁有全球 92% 的高階半導體,整體而言 50% 的半導體由臺灣製造。屆時西方世界、臺灣、日本,包括法國在內的選擇為何,會以軍事行動解除圍堵嗎?」
他說:「這就是中國目前的策略,一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卻企圖製造不穩定、挑起區域事端,毫無責任可言。」
中國制裁美國眾議院外委會主席麥考爾
美國聯邦眾議院外委會主席麥考爾(Michael McCaul)在中國對臺軍演期間,率領跨黨派議員訪問臺灣,期間會見蔡英文總統、賴清德副總統,並參訪立法院。
中國外交部 4 月 13 日宣布,對麥考爾採取反制措施,指他近年來頻繁採取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方利益的言行,並於近期率團「竄訪」臺灣,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嚴重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向「臺獨」分裂勢力發出嚴重錯誤信號。依據中國「反外國制裁法」規定,對麥考爾採取 3 項反制措施:凍結麥考爾在中國的動產、不動產和其他各類財產;禁止中國組織、個人與麥考爾進行交易、合作;對麥考爾不予簽發簽證、不准入境。
對於訪問臺灣遭到中國制裁,麥考爾發出聲明表示,受到中共制裁是「榮譽勳章」,沒有什麼能阻止美國支持自由、民主的國家,包括臺灣。麥考爾指出,「諷刺的是,這一毫無根據的行動符合美方利益,因為讓美國的國際夥伴受到更多關注,並揭露中共的公然侵略。」
麥考爾訪臺期間向臺灣承諾,美國一定會交付軍售臺灣的武器,並且提供臺灣軍事訓練,「這不是為了發動戰爭,而是為了追求和平」。
波蘭總理:烏克蘭如淪陷,中國或許就會攻擊臺灣
4 月 13 日,法新社報導,波蘭總理莫拉維茨奇(Mateusz Morawiecki)在美國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表示,歐洲人試圖加強與中國的關係,可能正犯下歷史性的錯誤:「若干歐洲國家正試圖對中國犯下跟之前對俄羅斯一樣的錯誤。」
莫拉維茨奇指出,「他們目光短淺,指望在中國販售更多歐洲聯盟(EU)的產品,卻得付出巨大的地緣政治代價,使我們提升而非降低對中國的依賴。」
莫拉維茨奇強調,「你不能今天保護烏克蘭,明天說臺灣不關你的事」,他認為,「如果─但願不會發生─如果烏克蘭淪陷、被征服,隔天中國或許就會攻擊臺灣。」
莫拉維茨奇說:「歐洲自主聽起來很時髦對吧?但它意味著把歐洲重心轉向中國,以及切斷與美國的關係。」如果戰略自主實際上等於搬石頭砸自己的腳,那我不太懂這個概念。
德國外交部長:臺海局勢並非與歐洲無關
4 月 14 日,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 Annalena Baerbock 在北京跟中國外交部長秦剛舉行「中德外交與安全戰略對話」,貝爾伯克在聯合記者會上警告,臺海的危險性衝突必須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德國很關注臺灣情勢發展,她警告中國不要對臺灣動武,「衝突只能用和平的方式解決,片面、尤其是武力改變現狀,對我們歐洲人來說完全不可接受。」
中國外交部長秦剛反擊道,「各方應該搞清楚造成臺海局勢緊張的根本原因」,秦剛宣稱島內獨立運動的分裂份子正在接受外國勢力的幫助和支持,是臺海局勢緊張的根源,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部勢力干涉,中國會堅決捍衛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國領土一寸都不能少」。
貝爾伯克也呼籲中國說服俄羅斯趕快結束俄烏戰爭,並警告中國不要提供武器給俄羅斯。「正如中國已經成功促成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和解一樣,西方國家也希望中國在結束俄烏戰爭方面發揮類似作用,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負有這樣的特殊責任。」
秦剛回應:「中國從來沒有向衝突各方提供任何武器,未來也不會這樣做。中國對軍民兩用產品的出口實行嚴格控制。中國在烏克蘭的作用是促進和解並試圖啟動和談,我們絕對不會火上加油。」
貝爾伯克說:「中國表明致力解決衝突,這是好事,但我必須坦白說,我很好奇為何中國目前為止的政治解決立場,為何並不包含敦促侵略者俄羅斯停止戰爭。」
貝爾伯克 13 日在中國天津接受德國媒體聯訪時強調,臺海情勢緊張並非跟德國和歐盟無關,「全世界每天都有 50% 的貨運經過臺灣海峽,半導體有 70% 經過臺灣海峽,保持臺灣海峽海的自由開放符合德國利益。」
蔡英文總統:臺灣堅守民主自由防線
蔡英文總統 14 日到臺中清泉崗基地「空軍第三戰術戰鬥機聯隊」、麗陽營區「陸軍特戰訓練中心」向堅守崗位、守護國家安全的官兵弟兄姊妹加油、打氣,「這段期間因應中共軍演,大家都辛苦了!」蔡總統強調,面對臺海情勢,我們不會升高衝突,也不會挑起爭端,但我們會堅定地捍衛主權和國家安全,堅守民主自由的防線,「各位國人,國軍為我們守護家園,我們也要給國軍最大的支持,只要我們軍民一體,團結一致,世界就能看見我們的決心!」
資料來源:
▍Facebook—Tėvynės sąjunga – Lietuvos krikščionys demokratai (TS-LKD)
▍Twitter—Gabrielius Landsbergis
▍Financial Times—Emmanuel Macron’s Taiwan remarks spark international backlash
▍US News —China Sanctions Senior US Lawmaker for Visiting Taiwan
▍Sveriges Riksdag—Emmanuel Macrons besök i Kina Skriftlig fråga 2022/23:545 av Markus Wiechel (SD)
▍中央社—駐法代表受邀多家媒體 傳達民主台灣不向威權妥協[影]
▍中央社—波蘭總理暗批馬克宏短視 指加強對中關係是歷史性錯誤
▍BBC—馬克龍馮德萊恩結束訪華:烏克蘭問題難見突破 ,俄羅斯冷嘲熱諷
紀路編輯 / 王子嘉
【紀路】 美國前白宮國安顧問波頓訪臺:臺灣越融入集體防衛越安全
【紀路】G7外長會議發布聯合聲明:臺海和平穩定攸關國際社會安全繁榮
【紀路】美國聯邦眾議院外委會主席麥考爾訪臺:向中共傳遞美國支持臺灣
【紀路】蔡英文總統美國歷史性會晤眾議院議長麥卡錫並發表公開談話
【紀路】蔡英文總統到訪紐約 獲頒 Global Leadership Award
【紀路】美國聯邦眾議院壓倒性票數通過《臺灣保證實施法》
【紀路】捷克眾議院議長艾達莫娃立法院發表演說:我們與你們同在
【紀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臺海危機不是中國內政問題
【紀路】力挺民主台灣 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
【紀路】蔡英文總統受邀2022哥本哈根民主高峰會發表「台灣:全球民主聯盟不可或缺的夥伴」演說
最新收錄—
- 李旺台《蕉王吳振瑞》英文版入圍美國筆會翻譯獎長名單
- 2025 世界幸福報告:臺灣幸福指數全球第 27、進步 4 名
- 【時間軸】2025 年 3 月臺灣與國際重要新聞摘要(下)
- 2025 全英羽球公開賽 李佳豪勇奪男單亞軍
- 2025 QS 世界大學學科排名 臺灣 12 個領域學科排名進世界前 50